2023年3月,有四名安徽大学生,实习期间因为轻信他人“出国务工三月暴富”的诱惑,在骗子的安排下,从西双版纳偷渡出国前往缅北。这件事引发大量网友关注。庆幸的是在多方努力下,3月20日下午,在中缅边境孟连口岸,3名学生已移交中国警方,另一个人因为年纪太小被中介中途劝返。
但是在这件事情被报道后不久,就又有4名广西的学生结伴前往缅甸后失联。悲剧的是,其中一名学生曾沿途向朋友告知了动态。聊天记录显示,14日他曾向朋友借钱150元,次日还将所乘车辆的照片和他在西双版纳的位置都发给了朋友,表示“就坐这一趟,48小时联系不到就报警,到位置手机要关定位”。16日这名学生在微信聊天中提到“感觉要被卖给公司”、“诈骗”、“在缅甸了”、“感觉就太危险了,想办法跑”等内容。同时他将家人的联系方式告知朋友,让朋友两天后再告诉家人!截至目前几名小伙都没有任何讯息。
【资料图】
读到这里,小编对上当受骗的学生在哀其不幸的同时,又怒其不争。小编愤怒于缅北诈骗分子将“魔爪”伸向年幼无知的孩子的同时,也为当今学生防诈反诈的能力而担忧!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对象!
为什么诈骗对象为学生群体:小编认真思考后,觉得诈骗人员将黑手伸向学生群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骗。学生大多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到利诱蛊惑。诈骗分子的特点都是巧舌如簧而且应变能力比较强,面对单纯“涉世未深”的学生,只要稍加蛊惑就能让学生一步步走入“陷阱”。
(二)背景单纯。未成年人一直生活在家长和学校的庇护下,缺乏复杂的社会关系。特别有些学生还是留守儿童,缺乏家长的监督和关爱,很容易就会“上当受骗”。
(三)反抗能力弱。正如广西受骗的几名学生一样,为什么在察觉到危险并且还能联系朋友的时候,他第一时间不是报警,从“不正常的关闭定位”到“感觉危险”再到“想办法逃跑”,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最佳救援时间。这是多么令人惋惜!
(四)可榨取价值高。每位学生都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相信每个家庭宁愿倾家荡产都要拯救自己的孩子!如果交了赎金能把人解救出来还是比较好的结局。但是诈骗分子的良知底线我们都不知道在哪里,谁又知道被骗过去的学生将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呢。
谨防花样百出的境外诈骗“觉得自己没本事,没学历,就想过去赚点钱。”抱着这样的想法,在高薪的幌子下,已经有太多人上当了。事实上,早在2020年10月,我国外交部和公安部就已经发出了警告:不要相信缅甸北部的高薪招聘,去国外打工也要去正规的劳动机构。
谨防境外诈骗如何提高学生群体的反诈骗能力!学生方面诈骗分子的手段初看总是很“低劣”,经不起任何推敲,但是,为什么还是频频有人上当受骗。在这里,小编要先告知各位学生“六不”“四问”防诈小技巧,即要做到不轻信、不汇款、不透露、不扫码、不点击链接、不接听转接电话;遇到情况,主动问警察、问银行、问当事人、问自身监护人。
学校方面同时,各学校要做好反诈宣传教育,筑牢反诈“防火墙。”一要做好班级层面的反诈教育工作。注重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以班会、情景剧、反诈实验、通报身边的诈骗案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防骗意识。同时,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苗头性问题要及时处理。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如实掌握学生不在校情况。二要做好校级层面的反诈教育工作。可以采取推选反诈明白人或观看视频等方式,进班级、宿舍开展反诈教育活动。注重体验式教育,提高学生参与反诈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三要做好警校联动。可以开展民警进学校、班级开展反诈知识宣传活动。组织学生观摩、参与民警指导拍摄的反诈情景剧,提高反诈能力。
家庭方面家长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作为家长,首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经常与孩子交心谈心,加强孩子对父母、监护人的信任感,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孩子的反诈骗意识。其次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交流,特别是学生不在校期间,家长要如实向学校反馈学生在家情况,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共同构建家校社共治共育的良好教育生态!
投资有风险需谨慎,高度警惕骗局,选择正规渠道投资!
可点击公众号名称后,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方便阅读。
关于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投资圈那些事儿分享的要闻、干货,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投资咨询、投稿爆料也可联系我们。联系方式:小编微信号:724827558。视频号:名人影视
E-mail:724827558@qq.com
·END·
投资圈那些事儿长按二维码扫描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标签: